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金在上海报道,经济与金融并存。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经济好,金融就强。作为最大的金融子行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尤为重要。
2022年,国内疫情仍将越发蔓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随着三季报的发布,在疫情和支持主体的影响下,银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银行业继续让利给主体。息差收窄导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下降。但银行业“以量补价”的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但信贷结构发生变化。在房地产贷款需求下降后,基础设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平稳增长。
——受益于资产质量的稳定,对上市银行的拨备有所减少,进而促进了利润增长。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收入增长放缓
Wind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5万亿元,同比增长2.8%。收入增长仍在增长,但比去年同期慢了约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今年银行业继续利好实体经济,利差收窄。
受疫情影响,3月底实体经济走弱。4月13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针对当前形势变化,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业和商业户,为实体经济创造合理利润。综合融资成本。2020年有这样的先例:2020年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金融体系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分配利润1.5万亿元。
从结果看,当年引导贷款利率降至5900亿元,占比近40%。此外,银行降低手续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建立两个直通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债券利率下行,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优惠利率贷款4200亿、3800亿、1200亿、460亿。
今年的贷款利率下调仍是衡量盈利的最重要指标。央行1、8月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20BP和35BP,带动实际贷款利率大幅下降:近期企业贷款利率为 4.05%,较 2018 年初的基点下降 126%,为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个别银行看,7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出现下滑。“环球”工行也是收入增速下滑的银行之一。前三季度,工商银行营业收入7114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净利息收入增长3.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今年净息差有下行压力,但工商银行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操作比较成熟,净息差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作为大型国有银行,工商银行通过合理的利润率促进实体经济提速,恢复发展是必要和合理的。” 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对我们来说,降费、让利是国有大型银行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大行的内在要求。维持业务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半年,我们主动加大惠及实体经济力度,新增贷款降息幅度大于LPR下调幅度,对实体经济的利好相对较小。”但通过量补价,挖掘需求潜力,营业收入大幅提升,同比增长5.9%。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顾澍在银行业绩会上表示。
财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行实现营业收入5646亿元,同比增长3.6%,但较上半年放缓1.7个百分点,增速放缓。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成本上升也是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原因之一。“上半年,资本市场不景气,客户对股票、基金的投资减少。另外,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后,波动性加大,客户购买意愿增强。 “银行理财产品弱化了,很多客户喜欢在银行存定期存款,三年期定期存款最受欢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适度投放了一些大额定期存款产品,存款成本有所上升。” 招商银行行长王亮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不过,自9月中旬以来,五家主要银行的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调。其中,当前利率下调5BP;三年一次存、取款利率下调15BP,其余期限利率下调10BP。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调,下半年银行息差压力有所缓解。
信贷结构的变化
所谓“以量补价”,是指在息差下降的背景下,银行最终通过增加信贷额度来维持相对稳定的收入。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中,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1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同比增加1.3万亿元。年。横向比较,42家上市银行新增授信占全国新增授信规模的80%左右。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银行本身具有化解风险、维护宏观经济体系稳定的作用。如果银行在经济下行时简单地收缩贷款,最终宏观经济失灵,银行自身的微观...审慎其实效果不好,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谷澍在银行中期业绩会议上直言不讳。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六大国有银行新增授信规模为9.6万亿元,占全国新增授信规模的51%。毋庸置疑,六大银行是信贷发行的主力军,机构遍布全国,信贷投资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由于三季度季报未披露该贷款的具体投资方向,因此采用上半年数据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六大银行房地产贷款(含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仅增长2.2%,远低于各类贷款的平均增速,占贷款余额的比重明显下降。房地产贷款回落后,基础设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口”,信贷保持平稳增长。
具体来看贷款拨备率作用,今年上半年贷款拨备率作用,六大银行房地产贷款(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降幅最大,占比从去年底为35.4%,6月底为33%。
这意味着,六大银行房地产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低于各类贷款的增速。记者统计显示,6月末六大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30.6万亿元,较上年末仅增长2.2%,可见房地产贷款需求增长十分强劲。虚弱的。主要原因包括居民收入预期减弱和未完工建筑的影响。
“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去年下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少数困难较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出现停产、烂尾的情况,存在倒闭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地区的房贷客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了贷款。”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福在银行业绩会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建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分别略高于红线(32.5%)、34%和33.6%。但在住房按揭贷款增速放缓后,今年6月底,建行和邮储银行指标增速分别降至31.8%和31.9%的警戒线以内。
针对如何填补房地产信贷缺口,顾澍以农业银行为例,指出了几个主要领域:县域、基础设施、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绿色信贷。记者回顾,从六大银行看,制造业、绿色、普惠、基础设施四大重点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是支撑的主力军。信贷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六大银行制造业贷款平均增速为15%,高于贷款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同期六大银行绿色贷款增速几乎都高于20%,增长十分强劲。
在普惠小微贷款方面,六大银行上半年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36万亿元,完成目标的85%。从增速看,上半年六大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在20%左右,低于往年,但仍保持较高增速. 究其原因,一是前几年的高增长推高了基数,二是今年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基建贷款方面,年报没有相关信息披露,但从部分银行数据可以看出。建行副行长崔勇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截至6月底,建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约5.5万亿元,占企业贷款的近52%。下一步要加大银行内部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加强基础设施贷款的投入和导向。在金融资源、信贷政策等方面,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差异化政策安排,着力确保基础设施贷款加快发放。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顾澍在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投放,积极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基建项目信贷投放力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项目。顾澍透露,截至8月25日,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获批项目清单中,农行获批金额已超过1100亿元,其中已投资项目25个,配套融资51亿元。 .
政策性发展金融工具起源于今年6月。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和发展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3000亿元,补充新基建等重大项目资本金。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24日表示,增加政策性发展金融工具额度3000亿元以上,即基础设施投资资金规模达到6000亿元以上。截至10月中旬,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投资超过7300亿元。
拨款减少
Wind数据显示,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但高于收入增速5.2个百分点。
从量化统计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有7家上市银行营收下降,但净利润下降的只有3家;16家收入增长超过10%,20家净利润增长超过10%。.
重要影响之一是供应减少。根据会计准则,该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信用减值损失,冲减当期利润。前三季度拨备的减少对利润增长做出了相应的积极贡献。据Wind统计,记者发现,有连续数据的36家上市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合计提供9336亿元,同比下降6%。平安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净利润增长的主要积极因素是拨备。
中国银行业拨备不会随着资产质量的周期性变化而大幅波动,但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质。也就是说,在经济扩张时期,会增加拨备量,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充足的安全垫。今年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在上年及往年大额拨备的基础上减少拨备。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净利润适度增长。.
“近两年,我们不断加强对资产的严格分类,加大拨备力度,保持了很高的拨备覆盖率和很强的风险补偿能力。在本轮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冲击下,由于资产质量很扎实,拨备很充足,我们银行的利润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招商银行行长王亮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14.2%,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规模为501亿元,同比下降10.9%。显然,拨备的减少对招商银行的利润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类别看,招行贷款信用减值准备计提仍在增加,但其他类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289.1亿元。准备金相应转回;二是个别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部分信用损失准备根据其实际风险情况转回;三是表外或有信用承诺前期已审慎计提信用损失准备,报告期内根据其实际风险状况,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
据记者统计,在连续数据的36家上市银行中,今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的有22家,其中民生银行降幅最大。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346.81亿元,同比下降38.6%,使得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 5.1%) 高于收入 (-16.8%)。)。
六大国有银行中,除农业银行外,其他五家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均有所下降,对净利润产生了相应的正面影响。例如,工商银行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为1693亿元,同比下降5.6%。这使得工行在前三季度收入负增长疲弱的情况下,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了5.6%。
此外,资产质量稳定甚至略有下降也是银行减少拨备的重要原因。在已披露相关数据的 41 家上市银行中,仅 7 家银行不良率较上年三季度末有所上升,其余 34 家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或持平。为 83%。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一方面,不良贷款产生的增速慢于贷款增速。另一方面,近年来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有所增加,资产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事实上,有两种类型的银行拨备政策。一是新增拨备,今年普遍下降,二是现有拨备。今年4月13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措施之一,是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运用货币适时降准等政策工具。,促进银行增强信贷能力。
“我们将根据逆周期管理的需要,合理释放存量拨备,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使投资者收益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综合判断,拨备覆盖率比率应该会处于有序下降的过程中,但下降的幅度和持续多长时间,还要看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顾澍在银行业绩会上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农行拨备覆盖率为302.6%,较一季度末下降4.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6.8%、244%和404.5%,分别下降3.1、2.4和9.1%。与今年一季度末相比。虽然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处于180%左右的低位,但两者的拨备覆盖率仍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