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前50位)
1.香港、2.台北、3.上海、4.北京、5.深圳、6.广州、7.澳门、8.天津、9.大连、10.武汉、11.杭州、12.重庆、13.苏州、14南京.、15.东莞、16.沈阳、17.成都、18.青岛、19.厦门、20.佛山、21.济南、22.哈尔滨、23.西安、24.昆明、25.无锡、26.福州、27.宁波、28.珠海、29.中山、30.长沙、31.长春、32.温州、33.合肥、34.郑州、35.石家庄、36.海口、37.惠州、38.常州、39.大庆、40.南昌、41.绍兴、42.南通、43.烟台、44.太原、45.贵阳、46.兰州、47.南宁、48.嘉兴、49.威海、50.泉州
城市诚信go-vern-ment排名(前30名)
1.香港、2.大连、3.上海、4.深圳、5.嘉兴、6.聊城、7.苏州、8.东莞、9.无锡、10.青岛、11.澳门、12.北京、13.广州、14.成都、15.烟台、16.台北、17.济南、18.宁波、19.南京、20.重庆、21.温州、22.台州、23.邯郸、24.武汉、25.西安、26.汕头、27.哈尔滨、28.太原、29.昆明、30.新余
城市成长竞争力排名(前30名)
1.香港、2.上海、3.台北、4.北京、5.广州、6.深圳、7.澳门、8大连.、9.天津、10.青岛、11.南京、12.杭州、13.苏州、14.东莞、15.厦门、16.重庆、17.成都、18.武汉、19.宁波、20.济南、21.哈尔滨、22.沈阳、23.无锡、24.佛山、25.福州、26.中山、27.珠海、28.温州、29.西安、30.长春
城市投资环境排名(前30名)
1大连.、2.苏州、3.深圳、4.上海、5.广州、6.北京、7.杭州、8.东莞、9.青岛、10.武汉、11.珠海、12.厦门、13.温州、14.南京、15.昆明、16.南宁、17.佛山、18.天津、19.重庆、20.南昌、21.嘉兴、22.沈阳、23.成都、24.哈尔滨、25.西安、26.长春、27.秦皇岛、28.贵阳、29.宜昌、30.钦州
1上海直辖市上海10296.97中国第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
2北京直辖市北京7870
3广州副省级广东6068.41广东省GDP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GDP最高的中国副省级城市
4深圳副省级广东5684.39中国GDP最高的非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5苏州地级市江苏4820.26江苏省GDP最高的城市,中国GDP最高的地级城市
6大连副省级辽宁4820.21东北地区及辽宁省GDP最高的城市
7重庆直辖市重庆3486.2
8杭州副省级浙江3440.99浙江省GDP最高的城市
9无锡地级市江苏3300
10天津直辖市天津2960
[img]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十个省会城市,你想去哪个
TOP10、河南郑州
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最重要的是,郑州是我国十大城市群中原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前途不可限量。
TOP9、山东济南
济南,副省级城市、新一线城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会展和科教中心,济南军区领导机构驻地,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20个最适宜建厂的城市。
TOP8、陕西西安
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西北最重要的商业、文化、工业城市,中国四大古都之首。西安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去一次的城市。虽然西安在很多方面极其强势,但毕竟处在西北内陆,经济表现欠佳。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多做努力,在经济上能够有出色的表现。
TOP7、辽宁沈阳
东北为国家早期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时代变迁,东北衰退。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机感。因次,未来需要支持东北的崛起,为祖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沈阳作为东北中心浑然天成。
TOP6、湖南长沙
长沙的经济发展的确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其真实性,但毕竟数据摆在那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长沙的经济是存在问题的。除此之外,长沙在科教文卫等方面表现俱佳。
TOP5、江苏南京
华东副商业中心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第二大省份江苏省省会,华东科教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华东军区总部。南京,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TOP4、浙江杭州
华东副商业中心城市,中国民富水平最高的省份浙江省省会,中国将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中国民富水平仅次于广州的省会城市。即使无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但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依然是国内顶尖的。杭州旅游业和服务业发达,这代表了以后经济的走势,能够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TOP3、四川成都
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中国大陆继上海之后第二个举办“财富”经济论坛的城市,西部经济的引擎之一。国家一直对成都发展非常重视,固定投资多年位居中国省会第一。正因为处在国家战略的中心点。
TOP2、湖北武汉
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中部商业实力最强的城市。
TOP1、广东广州
中国综合第一大省份广东省省会,中国唯一一座省会级一线城市,华南区域中心城市,中国商业中心城市之一,广州最强的地方体现在对全中国的影响力上。
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应该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高收入行列,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是我国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核心区域是江苏中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这种国际性大都市。这里自唐宋以来,就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居民富足。
这里是我国近代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上海、宁波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埠,开始了现代经济发展之路。到了民国时期,上海已经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南京、杭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长三角的钢铁、日用、化工、纺织、汽车等产业的规模在全国排名较前。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由于有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这里成为全国最富裕和最繁荣的地区。
2017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有7座,它们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和南通。14座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中,有4座位于长三角。
除了经济,长三角地区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实力也是在全国领先。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分别是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两个港口,尤其是宁波-舟山港2017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名列全球第一。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也是我国近代化开端之地,广州很早就开始对外开放,但这里没有像长三角一样出现多座经济强市。珠三角真正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里成为全国经济增速最高的地区,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不断涌现。深圳的崛起更是被称为经济奇迹。
在全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珠三角有四个,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数量仅次于长三角地区。其中广州和深圳跻身全国一线城市之列。不过珠三角经济腹地较长三角狭窄,因此经济规模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更为有限。总体来说,珠三角的综合实力是逊于长三角的。
上海。
一、GDP:上海高于北京
上海GDP:30133.86亿元,增长6.9%;北京GDP:28000.4亿元,增长6.7%经济总量方面,不管是总规模还是增速,北京去年都输于上海。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近三年时间,在经济增速方面,北京对上海是两负一平,上海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胜。
二、固定投资:上海胜在增量北京强在总量平手
去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46.6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705.2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856.53亿元,增长4.0%。北京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8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长比较快的是交通、能源、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45.9亿元,下降7.4%。
两大城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是全国领先的,但北京的增速已经开始下滑,而上海总量还跟北京还有一段距离。
如果单看房地产领域,北京下降的非常厉害,主要和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有关。
三、产业对比:上海拿下金融北京囊获IT
一直以来,金融中心这个称号是隶属于上海的,但由于国内体制原因等,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总部以及监管机构总部又都是在北京的,这也有了北京负责管理层面,上海则落实执行的坊间说法。
在具体数值上,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330.54亿元,增长11.8%;北京金融业增加值4634.5亿元,增长7.0%,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速,上海都是领先于北京的。
不过在IT产业上,上海则远逊于北京,上海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862.27亿元,增长18.9%。北京这方面的增加值为3169亿元,增长12.6%。增速不如上海,但是规模为上海的1.7倍。
四、人均收入:京沪“握手言和”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9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5元。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
在人均收入上,两个城市几乎相差不多,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
五、存款余额:北京巨有钱
这里说的存款余额指的是本外币存款余额,既包括人民币也包括外币,这能说明哪个城市沉淀的财富更多。上海2017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5万亿元,北京为14.41万亿元,占全国的8.46%。
六:财政收入:上海在总量和增速上都高于北京
2017年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430.8亿元,同比增长6.8%。
财政收入方面,上海在总量和增速上都遥遥领先于北京。
另外,作者还在消费能力、接待游客和人口进行了拆分,总体上北京消费能力略强于北京,上海接待境外游客又远强于北京,人口上去年两个大城市都出现了同比下滑。
总体来看,京沪在经济实力的差距确实不大,很难界定谁更胜一筹。但经济的成色,光看上述几点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一点作者不仅没有提到,反而在忽略之际得出了平手结论,其实是很不应该的。
那衡量这两大城市最主要的一个指标是什么呢?
税收!
财税:上海秒杀国内所有城市
由于2018年以来多地爆出GDP注水情况,可以看出GDP能捏造,但税收可是实打实的财政收入,是假不得,也假不了的。
2017年,上海税收总额创纪录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5%,可谓大象起舞!
财税向来是上海各项经济指标中的最强项,2017年仍然保持了超高的增速。1.62万亿的税收分别是北京(1.27万亿)的1.28倍、深圳(8624亿)的1.88倍、广州(5947亿)的2.72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倍数均远超过GDP的倍数,显示上海GDP的含税量之高,无城可及。
上海的创税能力为何如此之强?
从税收结构可以看出,上海的前六大税种分别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收入、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分别达到4911.8亿、3607.9亿、3373.7亿、1731.1亿、684.3亿、476.9亿。
其中,海关代征收入与证券交易印花税与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相关,相当于外地向上海的税收转移,与上海当地的经济贡献度关联度不大,但即便扣除这两项,上海的税收总额仍然达到1.23万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